把空殼寄給我,好嗎?
2013/07/12
記者 林建成 / 屏東縣車城鄉後灣村 報導
照片是隻沒有殼的寄居蟹,你看過嗎?本應不該如此,但真實現象確是如此。背著塑膠瓶蓋的寄居蟹已經令人嘆息了,看到沒有殼的寄居蟹,更令人不捨,因為牠們簡單的身影卻凸顯台灣海洋環境遭到破壞的程度。
農曆三月到十月是寄居蟹的產卵期,牠們在晚間從海岸林緩慢地爬到浪邊產卵,再慢慢地爬回海岸林躲藏。
在後灣村海灘上,很多寄居蟹都是背著蝸牛殼,但是蝸牛殼薄又易碎,一被踩就碎,寄居蟹也跟著死亡。身形大的寄居蟹,找不到大殼,只能使用小號空殼,遇到天敵也無法躲藏。苛刻的天候和環境持續被開發,加上人類濫捉,寄居蟹的數量可預見將
逐年減少。
一些居民為了己利,在夜間大量盜捉寄居蟹,一晚可捉上千隻大小寄居蟹,運往其它縣市販賣。而消費者為了親子樂趣,持續購買。此外,觀光客和小朋友總是不放過美麗花紋貝殼,隨手一撿或到商店購買,惡性循環無法停歇。後灣村沙灘上背著蝸牛殼的寄居蟹數量遠比背著貝殼的多!看起來很諷刺,也令人擔憂。
「很慚愧,村內沒有巡守隊,只有我和海生館邱郁文教授師生監測團隊會去盯,可是力量有限,無法杜絕捉補的人。」後灣人文暨生態保育協會理事長楊美雲指出。
「台灣的旅遊習慣很奇怪,到了一個地方,遊客一定要撿東西回家做紀念。可是那都是公共財產,縱使寄居蟹和陸蟹不是保育類生物,但後灣村屬於國家公園範圍內,一石一物都不能撿拾,否則民眾有權報警取締。」
楊美雲嘆息報警的成效不大,當國家公園警察抵達時,盜撿者或觀光客早已離開現場,被告知的原因是警力不足。
雖然很多人都看過台灣寄居蟹背著塑膠瓶蓋的畫面,可是沒有具體的社會意識,也欠缺社會行動相應。寄居蟹數量和外殼持續減少,楊美雲希望發起社會運動,呼籲消費者和海產店將吃過的海產空螺殼都寄往她家,她清洗油污後,再把空殼放回後灣,讓寄居蟹增加存活率。
曾有學者質疑此舉將干擾地方生態品種記錄,可是楊美雲認為往年累積的品種紀錄已經足夠,現在最迫切的是讓寄居蟹得以存活。
「把空殼寄給我! 不要再撿、再買貝殼了!」雖然環保團體一直呼籲,但民眾依然故我。
「把空殼寄給我! 不要再撿、再買貝殼了!」雖然環保團體一直呼籲,但民眾依然故我。
「台灣四面環海,可是民眾缺乏海洋教育,希望政府加快腳步對民眾和觀光客進行海洋教育。」
楊美雲因此時常勸說村民和學生要愛護沿海環境和生物,也和學生一起淨灘。她認為淨灘也是一種生命教育,不會因為垃圾飄流入海,海裡魚類動物吃下而死亡。她更藉由導覽棲地,因材因地施教。楊美雲對於建設公司即將在後灣村臨灘地興建飯店,她覺得不以為然,因為屆時的工程和遊客勢必破壞生物棲息地。
無殼的「寄居蟹」該稱牠什麼?「無居蟹」?可是這樣對嗎?一隻賣20元的小寄居蟹,因為賤價就不被重視?那麼環境應該值多少錢,才能被尊重?
《~把空殼寄給我~》
楊美雲 收/後灣人文暨生態保育協會
地址:(944) 屏東縣車城鄉後灣村 193 號
延伸閱讀:老闆,我把豪宅還給你,我想回家。
《~把空殼寄給我~》
楊美雲 收/後灣人文暨生態保育協會
地址:(944) 屏東縣車城鄉後灣村 193 號
延伸閱讀:老闆,我把豪宅還給你,我想回家。
老闆,我把豪宅還給你,我想回家。
2013/08/10
文、圖 / 邱郁文
小紅,牠是台灣東南部居民,原來的生活簡單快樂。住在海邊的牠,背著自己的家,黃昏時在海岸林裡尋找食物,晚上就到沙灘上、漂流木下或落葉堆中散步,爬累了就縮進家裡睡覺。
現在這個家雖然太小,有點舊,但左右鄰居都這樣,同村子朋友見面時,會互相打量彼此的房子,心想以後要換一間像那樣大點、好點的房子。偶而有夥伴找到較大的家後,換下來的家就給朋友用。小紅記得有次打輸了,就住了一陣子的「塑膠蓋」。儘管如此,她還是很滿意「家」就在海邊的村子裡。
小紅有天晚上和朋友們都看到了一堆香噴噴的食物,大家背著自己的家,聞香而來,不約而同地集合到難以抗拒的美食前。這時牠們發現,找到食物的那刻,大家都掉到一個光滑的鐵桶裡,怎麼努力都爬不出來。但是美食當前,心想既然有東西吃,先吃完再說吧。
小紅有天晚上和朋友們都看到了一堆香噴噴的食物,大家背著自己的家,聞香而來,不約而同地集合到難以抗拒的美食前。這時牠們發現,找到食物的那刻,大家都掉到一個光滑的鐵桶裡,怎麼努力都爬不出來。但是美食當前,心想既然有東西吃,先吃完再說吧。
小紅熬到天亮,太陽升起,大夥正在擔心光熱和鐵桶的溫度會把牠們曬死。這時天上出現了一個「人類」,巨大的手是牠們房子的好幾倍,巨手將鐵桶裡的牠們一個個抓出桶外帶走。那時她們發現海的味道越來越遠,已經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了。
接下來幾天,身邊充滿刺鼻的塑膠味,同時也發現身邊有許多以前同村子但是失聯好久的朋友,無力的趴在自己房子裡,原來她們都是之前就被抓來這裡,不知道已經被關多久。
這些日子,她看不到海,聞不到小時候媽媽把帶在她肚子上,滑過落葉堆,爬過咾咕石的味道。身邊只有一些聞起來有毒的爛菜葉,她知道那些是不能吃的,因為上面的農藥會讓她變得更虛弱。她現在唯一擁有的就是這個「家」,只能躲在家裡想念著媽媽,和陪伴長大的海。
過幾天,有「人」打開了牠的天空,把牠們一個個抓出去,有的奄奄一息夥伴又被扔回來。這時那隻大手衝著牠來,把牠抓了出去。牠怕得縮在殼內,感覺有個很大很硬的東西反覆地敲著她,像是要把牠的家敲破。牠從來沒有這麼怕過,在海邊時即使是颱風天的大浪,從來也沒這樣的撞擊力。
忽然間,霹裂一聲響,牠的家破裂了,露著身體拖著劇痛的腹部,赤裸的恐懼襲捲著牠,接著牠又被抓去丟到另一個桶子。她發現這桶子裡有很多新房子,這些房子又亮又美,她趕快找一個空房子,把身體藏好。有了房子後,她安心多了。
但這時候,她卻發現幾位一起被抓來的夥伴,在剛剛的撞擊下,被鐵錘打到肚破腸流,無力躺在旁邊,留著藍色的血,剩下微微顫動的觸鬚和眼睛,看著牠和牠的新房子。
牠們失去了僅有的家,雖然又小又破,但是家有海的味道,倖存的牠又躲回陌生的新房子,牠不明白為什麼會得到這豪宅,雖然房子新又美,但卻有些酸味。牠和幾個一樣大的朋友被帶到一個又吵又鬧的地方,被放到一個光亮的盆子裡,旁邊寫著「30元」,牠也看到隔壁的小妹妹,寫著「20元」。常常搶人家大房子的大個子,寫著「50元」,牠們都不知道那是什麼意思…
小紅縮在豪宅裡,反反覆覆地聽到抓牠來的那人說:「一隻30元很便宜,養死了拿殼回來換,可以抵十元,因為貝殼比『寄生仔』還貴。台灣『寄生仔』背的貝殼都很醜,所以要從國外進口,我還得用鹽酸洗過後,再用明礬加工,所以貝殼比寄居蟹貴。寄居蟹在海灘撿就有,貝殼一定要算錢!」
小紅縮著,牠真的不想要這個新豪宅,牠乞求上天只要給牠小時候住過的塑膠蓋也好。因為,牠真的想念牠的海、牠的家,牠答應過媽媽,會回家。
- 作者為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助理研究員。
- 本文由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授權轉載。
- 本文內容為作者個人言論,不代表公共電視立場。
和人一樣:寄居蟹要個好家,也要選個好社區
2013/08/08
文 / 邱郁文
藍天下白浪輕拍著沙灘,對墾丁的印象就是享受這南國風情。但是,在這片美景下卻隱藏許多危機。這幾年的海岸環境劣化,以及海洋生物資源貧瘠化,從這些生物棲息地的品質,我們看到海洋生物生存的危機。
寄居蟹媽媽釋幼的過程充滿危機:在穿越海岸林和海水間的沙灘時,會被好奇的遊客撿拾甚至帶回家;當到達碎海區釋幼時,不合身或太輕薄的外殼,就會讓寄居蟹被浪捲走;完成潮間帶釋幼放出發育蚤型幼蟲期的幼苗後,在回程時被遊客不小心踩破殼,嚴重時就被踩扁。
寄居蟹終生都要背著軟體動物死亡後留下來的貝殼,寄居蟹柔軟沒有鈣化外殼的腹部必須藉著貝殼的保護,用以躲過天敵攻擊,並利用合適殼型,讓螯與殼口的密合程度,保持抱卵時受精卵的溼度。每年農曆三月到十月時是寄居蟹的產卵期,牠們在晚間從海岸林緩慢地爬到海浪邊釋幼,完成釋幼後再慢慢地爬回海岸林躲藏。
寄居蟹終生都要背著軟體動物死亡後留下來的貝殼,寄居蟹柔軟沒有鈣化外殼的腹部必須藉著貝殼的保護,用以躲過天敵攻擊,並利用合適殼型,讓螯與殼口的密合程度,保持抱卵時受精卵的溼度。每年農曆三月到十月時是寄居蟹的產卵期,牠們在晚間從海岸林緩慢地爬到海浪邊釋幼,完成釋幼後再慢慢地爬回海岸林躲藏。
後灣海岸上可看見在台灣海岸出現的所有陸生寄居蟹種類,除了椰子蟹外,有灰白陸寄居蟹、短腕陸寄居蟹及藍紫陸寄居蟹這三種陸生的寄居蟹。
給陸生寄居蟹好社區好房子
保育陸生寄居蟹必須要先考慮到它的生活史,我們用買房子的思考模式來想這件事:先選社區(或學區),再選建案買房,社區就是海岸林棲地,買房就是「選貝殼」。
陸生寄居蟹選的「社區」,它們的生長地方要有完整海岸林,海岸林裡若有豐富地下水、湧泉或海岸溪流,更能滋潤蘊密的樹相,樹蔭遮蔽不讓陽光直射底質,讓底質維持一定濕度。樹林裡的枯枝落葉和熟果落到地面形成豐富腐植層,成為許多小型無脊椎動物的棲息地,這些植物性或動物性的食物成為雜食性寄居蟹充足的食物。這樣的大環境就是它們的「社區」。
選好社區之後,就要選房。在後灣村海灘上有一片珊瑚礁裙礁,珊瑚礁裙礁間的潮溝裡也有細礫石,而潮池和裙礁外有沙地。這些多元的棲地,提供了多種軟體動物,有了豐富且不同種類的貝類在這海岸生活,生老病死後留殼,源源不絕地提供寄居蟹可利用的貝殼。所以,這個海岸棲地若健康不受到破壞,就讓這些建築師發揮空間,有了很多製造殼的建築師,寄居蟹就不愁沒房子住。
寄居蟹的幸福海岸計畫
研究人員調查發現,在墾丁海岸發現許多寄居蟹背的都是非洲大蝸牛的殼,這些蝸牛殼薄又易碎,被踩踏或在降海時要爬過高達2公尺的水泥堤防時,失敗跌下後往往摔得破殼,破殼失去保護作用,往往就造成寄居蟹死亡。
為什麼適合的螺殼會越來越少?主要是適合寄居蟹殼型的蠑螺和赤旋螺是遊客到墾丁海產店常會點的菜色,在過度捕撈的過程,螺連殼都被送到餐廳,最後被當成垃圾丟棄,所以海邊沒有大殼,很多寄居蟹只好使用小號空殼。加上遊客隨手撿拾,貝殼被帶回家,海邊可被利用的殼就越來越少。另外,海岸汙染、土地開發導致海岸林破壞,海岸棲地變化,軟體動物沒有足夠棲地棲息,造成殼元補充越來越困難。
所以,保育寄居蟹就要重維護海岸棲地保育並復育潮間帶軟體動物資源,幫寄居蟹把「社區」規劃好,再把好的「建築師」請進來,讓寄居蟹有好的海岸林棲息,有好的房子背,給牠們更多好房子替換。
在海邊看到背著塑膠瓶蓋的寄居蟹,甚至沒有殼的寄居蟹,這些陸生寄居蟹就是台灣海洋環境的健康指標。所以,把海岸林用怪手推掉等於摧毀掉寄居蟹和陸蟹的社區和家園,我們賠得起嗎?
- 作者為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助理研究員。
- 本文由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授權轉載。
- 本文內容為作者個人言論,不代表公共電視立場。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